(北京讯)初夏的北京,一间明亮的击剑馆内,金属剑身相击的清脆声响不绝于耳,一群年龄不一的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头戴护面,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或灵巧试探,或果断出击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女士正专注地观察着,她的目光中不仅有对技术的审视,更饱含着一种深切的期待——“我们最希望看到的,不是JJB竞技宝他们能刺中多少剑,而是他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,是那种享受运动、重回剑道的纯粹快乐。”
随着各项体育活动全面回归常态,青少年击剑训练也迎来了久违的热潮,在这股热潮背后,王钰敏锐地观察到并思考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如何让击剑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,真正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,而非又一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竞技场?在她看来,引导孩子们“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,其价值远胜于对奖牌和名次的单一追逐。
后疫情时代,重拾击剑的“初心”
“过去一段特殊时期,很多孩子的训练被迫中断,只能对着屏幕进行线上课程,那种面对面的交锋、即时反应的火花、以及团队的氛围是难以替代的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重启训练初期,他们发现部分孩子出现了体能下降、技术生疏的情况,甚至有些孩子对重返剑道流露出些许胆怯或陌生感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北京市击剑协会并没有急于组织高强度集训或追逐比赛成绩,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帮助孩子们重新建立与击剑的情感连接上。“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消除隔阂感,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击剑的趣味性和魅力,教练们会有意识地设计更多游戏化的练习,鼓励同伴间的友好较量,营造一个轻松、支持的训练环境。”王钰介绍,协会还鼓励俱乐部多组织内部小型交流赛,淡化胜负,强调过程体验,“让孩子们为成功刺中一剑而欢呼,也为同伴的精彩表现鼓掌。”
这种“回归初心”的理念,得到了许多家长和教练的认同,一位姓张的家长表示:“很明显感觉到,孩子最近去练剑的积极性高多了,以前有时候会为输赢闹脾气,现在更享受和伙伴们一起流汗、一起进步的过程,这比拿个名次更让我欣慰。”
击剑教育,超越胜负的人格塑造
王钰认为,击剑运动的内涵远不止于竞技。“它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、协调性和反应速度,更是一种极佳的智力锻炼和人格教育。”她详细阐述道,在剑道上,孩子们需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冷静观察、快速决策、果断行动,这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,击剑严格的礼仪规范——赛前敬礼、赛后与对手和裁判握手致意,都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何为尊重与风度。
“每一次交锋,都是一次面对挑战、管理情绪、尊重对手的实践课,胜利时学会谦逊,失败时学会总结和坚持,这种历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。”王钰强调,协会正在推动将这种“全人教育”的理念更深地融入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中,引导教练和家长更关注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综合素质提升,而非仅仅盯着排名表。“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内心强大、彬彬有礼、勇于面对的绅士和淑女,而不仅仅是会打比赛的运动机器。”
摒弃功利心态,营造健康运动生态
谈及当前青少年体育训练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功利化现象,王钰表达了审慎的态度,她指出,确实有部分家长抱有急于求成的心态,希望孩子通过练习击剑在升学竞争中获取优势,或者过早地追求比赛成绩。“这种压力如果传导给孩子,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对运动本身的兴趣,甚至产生倦怠心理,这与体育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。”

王钰呼吁,家长和教练应建立更加长远和健康的教育观。“体育的本质是教育,是完善人格,让孩子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,培养一项能够陪伴终身的体育爱好,这比短期内获得任何奖项都更有价值。”她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通过举办家长课堂、教练员培训等方式,持续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,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击剑运动营造一个更加注重参与、成长和快乐的健康生态。
展望未来:让更多孩子感受击剑魅力
对于未来,王钰充满了信心与期待,她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广普及击剑运动,通过“击剑进校园”、公益体验课、分级赛事体系等多种形式,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。
“当看到一个曾经内向的孩子在剑道上变得自信开朗,看到一个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的孩子学会了坚持,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。”王钰动情地说,“我们的目标,就是让每一个选择击剑的孩子,都能在一次次进攻与防守中,找到挑战自我的勇气,体验智力博弈的乐趣,收获真挚的友谊,最重要的是,能一直保持那份踏上剑道时最初的、最纯粹的快乐,这份快乐,将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行最持久的力量。”
剑馆里,训练仍在继续,孩子们的身影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矫健,汗水与笑容交织,正如王钰所坚信的那样,当热爱成为起点,快乐贯穿始终,体育所蕴含的育人能量必将如春雨般,静静滋养着每一位年轻剑客的成长之路。